中国工程界最高奖项揭晓!地矿人载誉而归!
2024-06-27

6月25日,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包括香港、澳门特区在内共有41位科技专家获奖,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控制论、系统工程与航空航天技术专家宋健荣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光华工程科技奖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奖项,旨在奖励我国在工程科技及管理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和重要贡献的工程师、科学家。1996年,光华工程科技奖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批准,成为一项社会力量科技奖项。迄今为止,该奖已评选15届,已有机械、运载、信息、电子、化工、医药、卫生、工程管理等不同工程学科的383位科学家及1个团体获奖。该奖由两院院士朱光亚先生,台湾实业家陈由豪先生、杜俊元先生和尹衍樑先生共同捐资,由中国工程院负责评奖具体工作,每两年评选一次。

来看看本届获奖者中地矿相关领域的专家都有谁把。

  

翟光明

油气勘探


 

 

翟光明,男,1926年10月生,石油地质勘探专家。生于湖北省宜昌市,原籍安徽省泾县。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高级工程师。1950年参加新中国第一批在大西北开展的石油地质调查,后来在石油部党组领导下参加和制定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以及辽河油田和四川等地区的整体勘探部署和组织实施,相继发现一批新油田和扩大已有油气田的地质储量。70年代完成了渤海湾复式油气区地质规律的研究及应用成果并获得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0~90年代提出了盆地“三史”结合油气运移和聚集的综合分析理论,根据全国区域构造和沉积背景,提出全国科学探索井的勘探规划,实施的结果相继发现了吐哈油田和陕甘宁中部大气田以及一些重要的油气发现,获得了199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奖一等奖,1991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又获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重大成果一等奖。1992年以后他领导了石油系统第二次油气资源评价,为我国今后石油工业长远规划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1997年首次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石油大会上,他担任大会秘书长。近几年继续进行中国油气勘探的战略工作,完成中国工程院重要攻关项目“能源发展战略及'十一五'的重点咨询研究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的研究。2004-2005年在国家发改委、原国土资源部领导下组织有关部门完成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香增

低渗致密油气开采技术

 

 


王香增,男,1968年12月生,正高级工程师,博士后。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专家。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首席科学家。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斯坦福“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989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矿场机械专业,2003-2006年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能源地质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2007年组建延长石油集团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曾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地质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国内唯一非常规油气领域专业期刊《非常规油气》主编。长期从事特低渗、非常规致密油气和CCUS理论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建立了延长石油科技创新体系,在延长油田连续16年千万吨以上增产稳产、特大型延安气田发现及规模效益开发、全流程一体化CCUS项目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牵头打造的CCUS项目于2015年在国内率先通过“碳封存领导人论坛(CSLF)”国际认证。同年,项目被纳入《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

 

胡文瑞

能源与矿业工程管理

 

 

胡文瑞,男,1950年生,汉族,中共党员,甘肃平凉人,东北石油大学毕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长庆石油勘探局局长,长庆油田公司总经理,中国石油勘探生产公司总经理、股份公司副总裁。现任中国石油企业协会会长,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非常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和工程管理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一等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出版专著《宏观引导法概论》《全控网络管理论》《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论》《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可否理论与技术》《低渗透油气田概论》(上册)等5部,发表论文57篇。

长期工作在油气田一线,主持建成了我国首个大型特低渗透的安塞油田,主持发现了中国唯一超万亿立方米的苏里格气田;创立了非常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技术体系和工程建设模式、管理理论、工作程序与方法;提出并组织了中国石油十项重大开发技术试验和老油田“二次开发”工程,对长庆油田和中国石油储量、产量快速增长起了关键作用,使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走在了世界前列。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文渊 

油气勘探开发

 

 


何文渊,男,1974年10月生,浙江省金华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工。曾任中国石油咨询中心勘探部主任,现任大庆油田党委常委、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

何文渊教授是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油气勘探评价研究。主持完成石油地质综合研究18项、战略性项目15项。2018年,项目《凹陷区砾岩油藏勘探理论技术与玛湖特大型油田发现》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此外,还获得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荣获中国石油优秀青年和先进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魏一鸣

能源环境系统工程

 

 


魏一鸣,男,汉族,1968年3月生,江西安远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工程系讲席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教授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中国青年科技奖;纪念博士后制度20周年“全国优秀博士后”称号、 “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长期从事管理系统工程研究和教学,在能源经济预测与决策建模、资源与环境管理、能源经济与气候政策等领域开展了有创新的研究工作并作出了贡献。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欧盟FP7等40余项科研课题。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SSCI收录90余篇,EI收录100余篇。论文被同行引用超过8000次、h指数45(均源于Google scholar统计)。曾获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及其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或自然科学奖。向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得到了重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

 

苏学斌

 核化学与化学工程


 

 

苏学斌,男,1968年12月生,工学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1991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97年获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化学与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现任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铀矿采冶领域首席专家。长期从事关键核材料铀采冶技术研究,在铀矿地浸高效采冶、复杂砂岩铀矿开发等技术领域,建立了独特的CO2 + O2 绿色高效的先进铀矿采冶技术体系,突破了低品位、低渗透、高碳酸盐等复杂砂岩铀矿开发世界性难题,创建了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我国第三代铀矿采冶新技术体系;在铀多金属矿床采冶技术研究方面,带领团队研发了铀稀土梯级分离-协同利用-绿色安全处置一体化技术,支撑在湖南建成首个万吨级独居石项目。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1项、中国工业大奖提名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及学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和三等奖10余项;核能行业协会创新团队奖1项(带头人)。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铀矿采冶相关专著7部。

 

才鸿年

金属材料


 

 

才鸿年,男,1940年1月生,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

主要从事先进材料技术的研究,是我国薄装甲钢、复合装甲和炮管自紧技术的创始人之一,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主战坦克、装甲车辆、自行火炮等十多种主战武器,其成就已载入《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参加和主持了“七五”至“十三五”我国军用材料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拟制,为我国武器装备发展所需关键材料的保障作出了贡献;近十年来主持开展了军用材料体系的研究和创建工作,主编了《武器装备基本材料体系要览》和《武器装备基本材料体系要览(材料系列研究)》,为我国军用材料发展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作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四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等科技成果奖励。

曾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国防973专家顾问组成员,现任装备发展部先进材料技术专业组组长,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委委员、军用材料配套专家组组长,国家新材料重大科技项目专家组成员等。兼任亚稳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冲击环境材料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兵工学会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编委。

1984年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和兵器工业功勋奖,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院士。

 

李红英(女)

金属材料及压力加工

 

 

李红英,女,1963年出生,湖南湘乡人,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评审专家,国家科技成果奖励评审专家,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裸电线标准委员会委员。1998年7月起先后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系主任、党总支副书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航空航天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性能铝导体材料研究与开发;先进航空航天材料开发与应用;高性能钢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生产过程智能检测及控制。获得美国授权发明专利2项,日本授权发明专利1项,澳大利亚授权发明专利2项,菲律宾授权发明专利1项,中国授权发明专利32项,中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编著教材3本,发表论文150余篇。

 

孙宝德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孙宝德,男,1963年4月出生于陕西宝鸡。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高性能金属材料熔体与凝固控制”学术带头人。1993年获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上海市先进高温材料及其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特邀常务理事,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创新特区材料专家组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金属凝固科学与技术研究,主持973项目、两机重大专项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项目等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 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 4 项。发表SCI论文300余篇,他引40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194件(含国际专利8件),出版中英文专著各1部。

 

 

付琨

空天对地遥感信息处理技术


 

 

付琨,1974年6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1年考入国防科技大学,200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国家杰出青年和国防卓越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

长期从事对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设计和研制工作,是计算机视觉与遥感图像理解、地理空间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学术带头人。先后担任十余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研和型号工程的项目负责人,在地理空间信息精准处理、共享服务和定量应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北京市、国防科技等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中国航天基金会航天贡献奖。2017年起,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副理事长、空天大数据与智能专委会主任。

 

陈求稳

水利工程生态保护技术


 

 

陈求稳,1974年1月生,男,湖北黄梅人。2004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生态水力学和环境水信息学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获得者。Ecological Informatics和Journal of Ecohydraulics的副主编,Journal of Hydroinformatics、《水利学报》《生态学报》《水利水运工程学报》等期刊的编委。国际水利环境工程学会(IAHR)中国分会执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地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力学专委会委员、中国生态学会湿地专委会委员。

发表学术期刊论文19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 30余篇,论文SCI他引1200余次,2016年H因子16;出版专著3部,合著2部;授权发明专利17项,含美国专利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国际学术成果奖1项。

先后主持973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重点基金、水专项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20余项,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应模拟评价及水库生态友好调度、湖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预警与控制、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果。研究成果在雅砻江、漓江、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鄱阳湖等水环境生态保护中得到应用,产生了较重要的学术影响和工程效益。

 

曲久辉

环境工程

 

 


曲久辉,男,1957年生,吉林长春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水协会杰出会士。现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副理事长,《环境科学学报》主编等职。主要从事水质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研究,研究重点方向包括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质净化与能量转化、水处理过程和流域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等,领导研究多个国家级研究项目。发表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项、何梁何利奖(个人)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项。

 

李芳柏

土壤环境保护

 

 


李芳柏,男,1968年7月生,国家杰青,“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新团队带头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华南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针对我国农用地重金属污染治理难题,较系统阐明氧化铁-腐殖质-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及电子转移机制,揭示铁与碳氮耦合循环驱动重金属迁移转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机理,创建多介质界面重金属污染控制的理论框架及“三重阻控”技术,编制系列技术标准,开展产业化应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奠定了我国稻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理论基础。以上成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共4项,以及中国土壤学会奖等个人奖励。为我国土壤污染防治与粮食安全发挥较重要的技术引领作用。

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土壤学会理事长、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联合攻关计划华南攻关组组长、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社会职务。受中国土壤学会推荐,成果入选2019年度生态环境领域十大科技进展及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领衔建设的广东省土壤科学博物馆入选国家科普基地,科普工作成效显著。

 

林 璋(女)

重金属污染控制化学


 

 

林璋,女,1971年6月生,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重金属污染控制化学研究,致力于解决污染控制工程中的科学问题。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多项国家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承担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先导A、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任务20余项。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ES&T, Nano Lett., Nat. Commun., Small, PNAS, Joule等期刊共发表 SCI 论文 300余篇,SCI引用逾万次。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其中PCT专利10余件),并结合污染控制创新理论与行业实际需求,完成了多项工程案例,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技术被列入国家清洁生产先进技术目录。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科技奖励。


 

 

 


矿企通小程序二维码
扫一扫识别小程序
查看更多矿权信息
矿企通小程序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二维码
联系在线客服